匠心感悟:把每个产品都做成精品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文娟

人物名片

康天骜,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位移传感器研究所所长,在位移传感器领域提出的独特的设计路径获得行业高度认可,荣获“四川省企业系统创新创效青年先锋”“四川工匠”等称号。

【工匠绝活】磁敏传感器的研发与改进。

“传感器就相当于人类的眼睛。”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位移传感器研究所聊起传感器,所长康天骜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这个普通人并不熟悉的零部件,却是航空航天领域等众多“国之重器”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确反馈飞行器飞行姿态实现精准定位,检测深海石油运输管道潜在的泄漏与损坏,提高高端无人机机动性能……这些都离不开传感器。而传感器的性能,将直接决定系统的精准度、稳定性。

“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眼睛’擦得越来越亮。”康天骜说。

勇于创新   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传感器的先进技术被国外封锁怎么办?康天骜的答案是“不断钻研、自主创新”。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2016年,康天骜接手了一个磁敏传感器项目。

一般情况下,一款新型产品从设计到实现量产,至少要五年。“项目在没出成果之前,没有任何效益不说,其间还会遇到无数困难,当时磁敏传感器项目的好几个研发人员都没有坚持下来。”公司副总经理鲍红军说。

“困难很多,但从未想过放弃。”康天骜打心眼里认为,能为国家的航天航空事业“拼一把”,意义重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精准度、稳定性是衡量传感器性能的两大指标,而重复性又是影响精准度的最大因素之一,也是攻克高精度磁敏角位移传感器技术的基础。接手项目后,康天骜和团队很快遇到了第一个挑战。在重复性指标测试中,传感器的实际旋转角度和输出显示数据有偏差。

查找国内外大量的权威论文、咨询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反复做实验验证……一系列努力之下,康天骜和团队找到了“症结”所在:作为直流小信号器件,传感器的磁场很容易受到运动磁场产生的涡流效应的影响。

“症结”找到了,却没有对症的“药方”。相关研究资料的缺少,让康天骜只能带着团队“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地假设,不断地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以千百计的试验下,康天骜和团队终于找到了“解药”——抗涡流技术。

“这项技术的应用让我们的传感器产品重复性指标误差控制在万分之一,优于国外高端产品的万分之三。”康天骜很是自豪地告诉记者,2023年,这项技术及应用项目在成都市高价值专利大赛中获得“最具价值奖”。

改进工艺   让产品从“设计图”走向“生产线”

4月12日,在采访过程中,康天骜不时接到车间实操工人的“求助”电话。

除了在电脑前做产品设计外,时常到车间监督指导产品的生产也是康天骜的工作常态。无论是样品生产,还是产品量产,在车间装配的每一个环节他都要参与。在他看来,产品是设计出来的,更是制造出来的,没有工艺和操作作为支撑,再完美的设计都只是“空中楼阁”。

大量的工作实践,也让康天骜发现了很多产品工艺的改进点,使创新成果加快从“设计图”走向“生产线”。

以磁敏传感器测试为例,由于磁敏传感器自身输出形式多种多样且大多为用户定制,生产过程中至少要进行3次全性能测试,测试每只产品需要30分钟,批量测试相对困难。而这也成为磁敏传感器量产的瓶颈。

如何突破?协助生产车间改进检测设备是关键。设计检测控制程序与运动逻辑、对快速采集的数据运算逻辑进行编写,达到一次测试计算全项指标……在康天骜及团队的努力下,通过步进电机闭环控制技术与总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国内首部实现非接触式磁敏传感器的全自动检测设备“诞生”了,每只产品的测试时间缩短到了30秒。

潜移默化 带出青年人才“好本领”

“技术过硬、沉着稳重。”这是康天骜给同事文亮的第一印象。

“当时恰好有两个型号的传感器产品出了问题,客户24小时守着我们一起排查产品故障。”2016年刚进公司,还是位移传感器领域“小白”的文亮就遇到“紧急情况”。他回忆道:“顶着巨大的压力,康天骜带领团队大量翻阅资料,潜心钻研,累了就睡在车间,用一个多月时间解决了产品故障。”

此后, 康天骜不仅成为大家的“老师”,也成了众人追赶的对象。

青年员工如何成长为“挑大梁”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自己长期投身科研工作的经历,康天骜认为,行动比语言更重要。“面对面”授经验、“手把手”教业务、“心贴心”带作风,康天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研究所和康天骜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不断引导、激励青年员工快速成才。

“康老师的以身作则使我们的思想、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康天骜的细心教导下,如今的文亮已成长为公司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并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被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此外,团队的5名设计师已成为公司研发部骨干成员,2名车间实操员工已成长为高级技工……这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康天骜(左)在车间进行技术指导。图/刘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