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观察 湛璐霜 川观新闻记者 兰楠

临近“五一”小长假,攀枝花市仁和区苴却砚雕刻大师工坊即将迎来研学旅游潮,这是仁和区推动“三项计划”走深走实,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仁和区位居四川南大门,地处藏羌彝民族走廊重要节点,17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杂散居住着汉、彝、苗、回、傈僳等39个民族,共计5.0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2%。

仁和主城区风光。石磊 摄

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三项计划”,全面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绘就了一幅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卷。

厚植沃土,增强青少年交流能力

仁和区是多民族共居、多元文化共荣的交汇之地,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厚植土壤。

立足本地,仁和区用足用活全区特色优势资源,持续拓展多形式、多层次、多内容的交流渠道,为各族青少年提供了进一步增进了解的机会,深化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民族情感,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关爱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让青少年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

平地镇中心学校学生排练“俚颇金钱棒”舞蹈。杨懿 摄

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主题,有效发挥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组织青少年赴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天安门广场等地参观学习。全区23个中小学校、幼儿园2万余人到大田会议旧址、同德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阵地开展活动。

搭建青少年交流“实践营”。依托非遗文化资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平地镇迤沙拉村、中国苴却砚博物馆和大师工坊一条街等非遗体验基地,推出精品研学旅行线路。2023年,全区6个研学基地共接待省、市内外各族青少年150 余批次 1.6 万余人次、同比增长 48.2%。

搭建平台,互嵌式发展更多元

插卡、输入密码、取款、签字确认、交易结束,整个小额取款流程用时不到3分钟。

从办事四处跑到只进一扇门,从功能单一到资源整合……2023年4月,布德镇民政村农民工综合服务站正式建立,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招聘、技能培训、电商物流、就医挂号、创业贷款等综合性服务的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1+N”模式是仁和区聚焦“互嵌式发展计划”落地见效,促进各民族全面融合发展的又一生动缩影。

仁和区在提升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力度、温度、热度上下足功夫,推行村、镇“政务服务+康养文旅、供销、邮政、电力、金融服务”,使之与“一网通办”“帮办代办”有机结合,实现62项村级便民服务事项网上办理,82项高频服务事项帮办代办。

近年来,仁和区以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目标,在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东西部合作、团结社会力量三方面发力,通过开展建立“1+N”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万企兴万村”行动、缔结周边城市产业发展联盟等工作,有效促进全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丰富内涵,“文旅”点亮交融

3月16日至17日,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铺满绿松针,村里的“阿妹子”们身着民族盛装,手捧美酒载歌载舞,喜迎八方宾客,一年一度的迤沙拉村“姊妹节”热闹启幕。

2024姊妹节活动现场。徐杨 摄

近年来,仁和区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创新旅游消费场景,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满足各族群众旅游需求。

加强跨区域合作,助推文旅融合发展。与楚雄州永仁县、丽江市玉龙县结对,联合推出“金沙江流域文旅一码通”,加快推进“攀大丽香旅游金三角”建设。与楚雄州永仁县、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三地举行文旅签约仪式,签订旅游合作协议。旅游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各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

《迤啊·迤沙拉》情景演出在仁和区迤沙拉村举行。王东 摄

打造文旅品牌,全域旅游实现共赢。编制《仁和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全区13个乡镇(街道)挖掘本地文化,举办姊妹节、火把节、吆山节、“苴却砚”艺术节等富有特色的品牌交流活动,参与旅游促进“三交计划”。

今年春节假日期间,全区接待游客 69.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4%,旅游综合消费收入 5 亿元、同比增长 153%。其中,迤沙拉 4A 景区共接待游客 14.1 万人次、同比增长 109%,位列全市 A 级旅游景区第一。